低调看直播jrs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

作者:新浪体育文章来源:新浪体育发布日期:2020-09-10 08:18:59

文章来源:杭州智力运动文化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是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本课程标准依据心理健康课程的本质内涵、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精神和棋类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明确了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制定了读训班、冲段班和职业棋手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主题、主要内容和计划学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教学建议,以期提高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能,有效维护与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提高竞技心理能力、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2002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012年,教育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基一〔2012〕15号)。新修订的《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之一,学校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棋类运动作为竞争性极强的比赛项目,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和获取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棋坛的各项比赛中,无论是最高水准的团体大赛,还是显示个人实力的单项比赛,运动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棋艺技战术功底 ,同时还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时,棋类运动员也面临诸如训练强度、成绩期望、人际关系、比赛失利、环境适应等压力和挑战,棋手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日益受关注。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十分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提升,自2017年4月成立运动心理咨询中心以来,为棋类运动员开展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随队比赛心理服务等,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成效,为运动员的心理成长和训练比赛提供了有效的心理支持。王国平书记在2019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定段学生表彰座谈会上关于“抓好落实三个‘怎么办’,努力打造棋类运动的冠军摇篮”主题讲话中指出,细节决定成败,这几年定段赛的成绩已经证明了心理辅导在比赛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要走标准化、规范化道路。

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合理性,对课程效能的发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棋类运动员与普通中小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承受着大强度的训练,面对激烈的比赛竞争,他们的心理健康理应更受关注。棋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课程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如何针对棋类运动员的特点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对于维护与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培养良好比赛心理状态、激发发展潜能、提升心理素质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发展现状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了起来。几十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却也存在不少问题。唐华生等研究认为[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存在:学科化倾向,即片面强调心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运用的指导;医学化倾向,即将学生看作是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片面化倾向,如过多依赖于心理测验等;形式化倾向,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他认为要实现“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关键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并落实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多大层面上实现了课程化?林静对南京市303 家学校、542 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如下制约因素:课程整体上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心理教师普遍缺乏开发心理课程的专业能力、课程活动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能力弱、课程的设置缺乏课时的制度保障、课程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挖掘和整合、课程所涉及的各方主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理解和认同等。张汉强研究认为[3],从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来看,心理健康课程表现出娱乐化、知识化、无序化的偏向。所谓娱乐化,就是偏重于课堂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认知提高、行为训练;知识化,即在课堂中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还进行严格的纸笔测试;无序化是指缺乏合适的教材和课时保证。

自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很多学校开设了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规定的课时保障,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随着心理健康课程的深入实施,诸多与课程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与课程实践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相关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制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巨大阻碍。

(二)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中以篇名“心理健康课程”为检索条件,检索记录有2033条文献。张汉强采取专业检索方法发现,1994-2019年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研究文献有611篇[4],如表1。

表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及水平情况

关于“教学”

关于“设计”

关于“实施”

关于“评价”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检索,论文的检索时间跨度为1994 年—2019 年)

而以篇名“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为检索条件,检索记录仅有18条文献。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和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领域,仅有4则关于中职生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文献,关于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文献是空白。由此可见,探索和研制适合本校棋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是当前亟待完成的任务,同时具有挑战性。

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的依据

(一)心理健康课程的本质内涵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即消极性(补救性)目标和积极性(发展性)目标。我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较多地关注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其基本目标是指导全体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防范性教育,而主要应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服务。

心理健康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表现出的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课程是使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体验增量的课程[3]。

其中,“积极”指的是正向的、主动的、建设性的倾向,它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核心价值。积极在认知层面,体现为超越感觉而获得的更为客观、全面的认知;在情感层面,体现为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悦纳;在行为层面,体现为承受和进取。

“体验”是指一种亲历实践的过程,包括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认知体验是个体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直接经验,如观察现象、角色扮演获得的认知领悟;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待认知内容的主观态度,如参与情境模拟获得的主观感受;行为体验是个体对某种活动的操作过程,如冥想训练。

“增量”既包括积极体验广度的扩展,也包括积极体验深度的延伸,它反映了“积极”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实现程度。积极体验的增量常表现为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的和谐共进;也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体验不断丰富。

与传统的知识学习式的课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活动式课程。所谓“活动课”,指的是教师在每节课安排一些特别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活动,包括游戏、分享和讨论等;然后引导学生们领悟相关的理念、知识和方法[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活动中接受训练,在活动中得到领悟和发展[6]。由此可见,体验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产生何种心理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7]。

(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并于2012年进行了修订(教基一〔2012〕15号)。《纲要》从修订依据、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组织实施等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全面指导,该《纲要》精神是研制棋类运动员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三)棋类运动员的心理需求

自2017年4月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成立运动心理咨询中心以来,在对棋类运动员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教学研讨中,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日益清晰。

2017年对30名围棋冲段班学生进行了6个专题的团体心理训练,从活动后学生心理变化主观评价表(表2)中可知,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明确目标、压力管理、调节情绪、提升自信心等方面,都有了相应的变化[8]。

表2 棋类运动员对团体心理训练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N=30)

对2017年和2018年两年全国围棋定段赛的39人次随队比赛心理咨询记录分析发现,运动员定段赛期间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占64%、自信心不足占25%,注意力分散占11%[9],如图1。在平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帮助运动员学会调节情绪的技术、重建内在自信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图1 围棋运动员定段赛心理咨询主要问题

2018年请51名围棋运动员回忆令自己最满意的比赛,并描述在这场最满意比赛中自己的心理体验,运动员描述的理想比赛心理状态特征有注意力集中、心理放松、身体状态好、头脑冷静、情绪愉快、精神状态好、对自己有信心、有一定的紧张度、目标明确、比赛欲望强和忘我比赛[10]。2019年对111名陪读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87.39%的家长希望学校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68.47%的家长希望加强冲段少年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卫生指导,还有家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交往等都提出了需求,如表3[11]。这是来自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求。

标签: 棋牌 胡桂英 心理健康

分享按钮